对其他类新闻图片,要从图片主题、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人物◆■◆■、拍摄事件、拍摄角度等多个维度对新闻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其所刊载的版面、位置、大小◆★■★;
1月16日◆■★,广播电台网站在报道俄罗斯新总理米舒斯京时,竟然将人物放错了★★:误将俄罗斯领导人久加诺夫认为是新总理★■。后来■★◆,换上了正确的人物图片■★◆◆■。3.使用问题地图
2002年5月7日◆★◆★◆■,大连海域发生空难。在这次空难中◆■★★■★,多家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潜水员捞出第一个黑匣子,显得十分高兴◆★■◆◆,在场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张图片引发争议和批评,忽视了死难者家属的感受,与灾难现场的氛围也不符。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5月16日的《卫报》头版◆■★◆■,编辑选择的照片与众不同■◆,画面拍摄的是废墟上散落的书包和残破的课本■◆■。这样避免了对读者和当事人的心理伤害■★■■◆。而2010年的海地地震,从1月15日起■★,该报直面遇难者的遗体■◆■,不惜展示“身体恐怖”,对死者及其亲属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2018年1月29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报8起“问题地图”典型案件■■★,某新闻网站因存在错绘国界线,漏绘我国★◆■◆◆、赤尾屿和南海诸岛等重要岛屿问题而被点名。2019年8月1日★■■,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因剧中播出时使用的地图错绘我国藏南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国界线◆■★★◆、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底色与大陆不一致等问题,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制作方因此被主流媒体官微点名批评。
每张图片都必须核实所有细节,尤其是图片中的文字(外文)、符号◆■◆■◆★、背景中的人物等;
鲍效农谈道■■★◆★■,关于图片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作为非商业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新闻报道图片,一是征得拍摄对象同意的图片◆■,二是被摄对象在公众场合中活动的影像,其他情况则有侵权的风险。
对时政类新闻图片,要严格按照相关审稿流程,对图片大小◆◆★◆■、位置、刊发张数等进行严格审定;
再比如,对于不文明现象的曝光,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应当对当事人面部进行图像处理;对于未成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因从保护其隐私的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图像处理。
比如■■★,在2012年浙江温岭虐童事件中,媒体大量转载、刊发关于虐童的图片。这些图片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关注,但也忽略了这些图片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二次伤害,给孩子和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报纸出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报纸不得刊载《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禁止内容 。但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追求点击量,使用新闻图片时“萝卜快了不洗泥■■★◆■◆”★◆★◆■,容易出现导向问题。
一提到政治性差错★★◆,媒体人的神经都会紧绷★◆■■■◆。对一些文字性的差错,媒体都很警醒,但有些时候一些新闻图片中的政治性差错却让人防不胜防。
同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在使用图片时还应该顾及相关人员的感情。
“避免在媒体报道中出现图片差错■◆★◆■,关键还是编辑要把好审稿关。★★■■★”鲍效农说,“首先编辑要掌握所报道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行业政策水平。除了掌握新闻图片拍摄和编辑知识外,还要熟悉行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这样选择图片时★◆◆★■■,才能做到用内行的眼光来全方位分析把握。”
李楠告诉《传媒茶话会》,媒体在使用图片时要注意防范技术性差错■■。具体包括:过度使用后期技术■■;对图片进行剪裁、组合、编辑、配文时不当,导致相关信息遗漏、错位、歧义;未检查图片原始数据。《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图片就属于过度使用后期技术这一类。
2006年1月,海南某报在显著版面大篇幅刊发《三亚百名摩的手押民警“游街”》报道配发了摩的司机聚众扭打、押送民警的照片■★★■■◆。报道刊出后,国内多家网络媒体转载。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游街”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另一方面,“游街”本是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该报道却反过来针对执法人员。这样的新闻图片和新闻报道就存在导向问题。
4★★.图片排版不当除了新闻照片本身的问题可能引发政治差错■★★◆,还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版面安排的问题而导致政治差错。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2001年■■,北京某报上有一巨幅美国世贸大厦起火的图片,而边上是国家领导人给全国九运会火炬点火的照片◆★■■■,结果被认定犯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对媒体从业者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媒体的版面、稿件都要讲政治。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媒体需要慎之又慎。
近几年,图片侵权问题高发,媒体也成为重灾区。《传媒茶线%的媒体曾经或者正在因侵犯他人图片的著作权被起诉或被索赔。
鲍效农认为◆■★■◆★,新闻图片要有人文关怀精神,对于身体有残疾或有缺陷★★◆★◆■、逝者、灾难现场等被拍摄对象,绝不能以突出渲染、视觉冲击来博眼球和点击量。
■◆“媒体使用图片时还要注意避免法律性差错◆■◆,法律性差错主要是指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常见的有肖像权◆■、隐私权等。★★◆★◆”李楠特别提醒◆◆◆★■。
2004年首刊于某市级党报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照片,2005年获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新闻类金奖,后来被证实为造假。网友和媒体认为,该图片多处有电脑后期合成痕迹■★★■,尤其是空中飞着的两只鸽子,几乎一模一样★◆★◆★★。
4月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妇女报》总编室主任王长路◆◆■■、《中国教育报》摄影部主任鲍效农★◆◆★★◆、《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
“图片元素中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涉密内容,这点需要注意。◆◆◆■★■”《中国妇女报》总编室主任王长路告诉《传媒茶话会》■◆■★★◆,比如、相关标识★■、军事地点、武器、军事设施等。此外,引用图片或视觉素材时尤其要注意是否可能触犯政治、宗教、文化■◆★◆◆★、民族等禁忌■■。“每张图片都必须核实所有细节,尤其是图片中的文字(外文)◆★★■★■、符号、背景中的人物等■■◆★。”《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告诉《传媒茶话会》,曾经有一张图片■★★,她放大三倍之后发现背景中的一个书架上第三排第六本书是宣扬纳粹的。
2018年■■◆◆◆◆,武汉某传媒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就因转载第三方文章中含有北京J图片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图片而被起诉。最终,法院认定武汉某传媒公司未经J公司授权,侵犯了其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该传媒公司赔偿J公司2000元★◆★★◆。
3月10日◆★■★★★,人民图片编辑部发布公告称◆■,其签约摄影师安徽合肥葛某某■◆■■★、浙江台州新闻图片更改图片信息、更改拍摄时间上传,涉嫌新闻图片造假★★◆◆。人民图片已与其终止协议、通知相关图库和单位,并保留进一步追究责任的权利■■◆★。
图片说明中时间贝斯特app下载官网、地点、人物、事件★★★、拍摄者等各要素要齐全,避免语焉不详、内容失实。
王长路也认为,与其他新闻体裁一样,真实性也是图片报道的生命。新闻图片的构成中,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现场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构成点出现虚假★■★★,都会让整张新闻图片变成假新闻。
新闻图片用得好■◆★★■◆,可以与文字相得益彰■★,甚至能单独撑起一篇报道■◆■■★◆,用得不好就是◆◆★◆■■“平地惊雷★■★”■◆★■。这方面★■◆◆◆,媒体的教训也不少。该如何避免这些差错呢■★■★★◆?
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存在以下误区:网络上没有署名的图片可以使用■★★◆◆★,未经授权只要标明作者和来源就不算侵权,只要不用作盈利就不算侵权■◆■,涂涂抹抹、删删改改不算侵权,等等。
《中国教育报》摄影部主任鲍效农提示,涉及民族、宗教◆◆◆、港澳台等内容的图片,更要准确核对相关政策文件后再使用。带有政治性的标语■■◆、图案(国旗、国徽、地图、地标)等,一定要完整和规范。
因图片使用不当引发舆论的情况并不少见。新闻配图有哪些常见差错?又该如何避免?
关于如何避免图片使用侵犯他人著作权★◆★,建议阅读《传媒茶话会》之前的两篇文章■◆■★: